https://www.pgim.com.tw/act/2024Q2/?utm_source=fundbot&utm_campaign=banner 的廣告圖片

【經驗分享】有房子遺贈給小孩,但免付贈與稅跟遺產稅的方法?

8613
@Vivihappy

Vivihappy

註冊會員

#1樓主

今天聽了一場摩根和銀行辦的客說會.
摩根講師說建議高收債贖回,轉新興市場,因升息的關係,高收債及美國比重多的(就是指收益成長啦)波動會加大
現在看到大大的文章
想想初心,對,堅持下去就是了
做好配置,不贖
持續領息,投入,養大債基

另外想問各位大大
關於遺贈稅
金錢可以分年贈與
那房子呢?
今天聽的是以房養老,投資型保單(產品是法巴)
運用保單概念,指定受益人,可免特留分爭議
並達到預留稅源

遺贈稅沒繳或繳不出,房子就會法拍
有時想想,把錢花光最好,沒有爭議
但誰說的準下一秒的事呢?
還是認真過好每一天
https://www.pgim.com.tw/act/2024Q2/?utm_source=fundbot&utm_campaign=banner 的廣告圖片
@abcdeeeee

abcdeeeee

天使人

#2樓

"Vivihappy"另外想問各位大大
關於遺贈稅
金錢可以分年贈與
那房子呢?
今天聽的是以房養老,投資型保單(產品是法巴)
運用保單概念,指定受益人,可免特留分爭議
並達到預留稅源

遺贈稅沒繳或繳不出,房子就會法拍
有時想想,把錢花光最好,沒有爭議
但誰說的準下一秒的事呢?
還是認真過好每一天


這個也是我以後會很頭痛的問題,剛好看過一篇文章不知道正不正確,如不正確再請各位大大指正。
父母雙方每年各有220萬免稅額,每年先將錢慢慢移轉給小孩名下,小孩再用購屋名義跟父母買房。
@leglegleg0

leglegleg0

註冊會員

#3樓

"abcdeeeee"
"Vivihappy"另外想問各位大大
關於遺贈稅
金錢可以分年贈與
那房子呢?
今天聽的是以房養老,投資型保單(產品是法巴)
運用保單概念,指定受益人,可免特留分爭議
並達到預留稅源

遺贈稅沒繳或繳不出,房子就會法拍
有時想想,把錢花光最好,沒有爭議
但誰說的準下一秒的事呢?
還是認真過好每一天


這個也是我以後會很頭痛的問題,剛好看過一篇文章不知道正不正確,如不正確再請各位大大指正。
父母雙方每年各有220萬免稅額,每年先將錢慢慢移轉給小孩名下,小孩再用購屋名義跟父母買房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是最簡單 也是乾淨的方法之一
@Vivihappy

Vivihappy

註冊會員

#4樓

"leglegleg0"
"abcdeeeee"
"Vivihappy"另外想問各位大大
關於遺贈稅
金錢可以分年贈與
那房子呢?
今天聽的是以房養老,投資型保單(產品是法巴)
運用保單概念,指定受益人,可免特留分爭議
並達到預留稅源

遺贈稅沒繳或繳不出,房子就會法拍
有時想想,把錢花光最好,沒有爭議
但誰說的準下一秒的事呢?
還是認真過好每一天


這個也是我以後會很頭痛的問題,剛好看過一篇文章不知道正不正確,如不正確再請各位大大指正。
父母雙方每年各有220萬免稅額,每年先將錢慢慢移轉給小孩名下,小孩再用購屋名義跟父母買房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這是最簡單 也是乾淨的方法之一


贈與稅一人每年有220萬的免稅額
遺產稅1200萬免稅額
過世前2年的贈與算遺產,會列入遺產稅

另外夫妻間有 *剩餘財產差額分配請求權
*
所以若在重病期間要轉移財產需注意以上紫色字部分
房子用買賣方式過戶給子女,金額認定方式為何?
但日後子女若要賣房.好像會看前次取得房子金額及現在賣出的價錢,課稅,會繳很多稅(之前聽說過,不知這訊息對不對)
現再又有實價登錄2.0版,房屋門牌,賣出價錢確實揭露
(實價登錄第一代只須登錄區段,無門牌號碼)
實價登錄2.0版不知修法過了沒

不知這訊息對不對,若有錯誤,請大大們指正

所以房子的部分,該如何做?除了存退休金,還要預留稅源,繳稅
要努力存錢
(抱歉,離題了,如有不妥,請強大刪文)
@Ivy

Ivy

名人堂成員

#5樓

"abcdeeeee"
"Vivihappy"另外想問各位大大
關於遺贈稅
金錢可以分年贈與
那房子呢?
今天聽的是以房養老,投資型保單(產品是法巴)
運用保單概念,指定受益人,可免特留分爭議
並達到預留稅源

遺贈稅沒繳或繳不出,房子就會法拍
有時想想,把錢花光最好,沒有爭議
但誰說的準下一秒的事呢?
還是認真過好每一天


這個也是我以後會很頭痛的問題,剛好看過一篇文章不知道正不正確,如不正確再請各位大大指正。
父母雙方每年各有220萬免稅額,每年先將錢慢慢移轉給小孩名下,小孩再用購屋名義跟父母買房。

存款贈與每年免稅額220萬沒錯,保險和金條可無條件免稅轉移

房子為什麼要向父母買呢?恕我愚昧
我個人覺得,只生一個可以考慮贈與不動產,生不只一個就最好直接給現金吧(抱歉~總是離題)
@abcdeeeee

abcdeeeee

天使人

#6樓

"Ivy"
存款贈與每年免稅額220萬沒錯,保險和金條可無條件免稅轉移

房子為什麼要向父母買呢?恕我愚昧
我個人覺得,只生一個可以考慮贈與不動產,生不只一個就最好直接給現金吧(抱歉~總是離題)


贈與稅貴貴的,如果手頭有好幾間,總市值高的可能看到要繳稅金額頭就先暈了

https://www.etax.nat.gov.tw/etwmain/web ... 0?tagCode=

連結是財政部遺產和贈與稅的詳細介紹

抱歉再次走偏
@晴天四月

晴天四月

註冊會員

#7樓

"abcdeeeee"
"Vivihappy"另外想問各位大大
關於遺贈稅
金錢可以分年贈與
那房子呢?
今天聽的是以房養老,投資型保單(產品是法巴)
運用保單概念,指定受益人,可免特留分爭議
並達到預留稅源

遺贈稅沒繳或繳不出,房子就會法拍
有時想想,把錢花光最好,沒有爭議
但誰說的準下一秒的事呢?
還是認真過好每一天


這個也是我以後會很頭痛的問題,剛好看過一篇文章不知道正不正確,如不正確再請各位大大指正。
父母雙方每年各有220萬免稅額,每年先將錢慢慢移轉給小孩名下,小孩再用購屋名義跟父母買房。


父母雙方每年各有220萬免稅額,每年先將錢慢慢移轉給小孩名下,小孩再用購屋名義跟父母買房
應該是最好的方式~

https://news.cnyes.com/news/id/3637710
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6710/2517215


http://alfa946156.pixnet.net/blog/post/ ... F%EF%BC%9A
@baonamy

baonamy

名人堂成員

#8樓

前年小兒結婚買了另1間房子,就是用晴天四月大所說的分年贈與方式,全部用他名下的錢買進,沒有動用我名下的錢,也沒有贈與稅問題。
(純屬個人非專家看法與買賣操作,非投資建議,請勿作為投資依據。)
@晴天四月

晴天四月

註冊會員

#9樓

"baonamy"前年小兒結婚買了另1間房子,就是用晴天四月大所說的分年贈與方式,全部用他名下的錢買進,沒有動用我名下的錢,也沒有贈與稅問題。


個人的想法如下
如果家庭資產在未來會不斷成長...
其實應趁早規畫贈與.
夫妻2人每年有440萬額度
分年贈與給小孩.
並且以小孩名義繼續讓資產增值
就可以避免未來的遺產稅或贈與稅
@我是強大

我是強大

管理員

#10樓

成就徽章:強基金創辦人
"Ivy"我個人覺得,只生一個可以考慮贈與不動產,生不只一個就最好直接給現金吧(抱歉~總是離題)

是否可能把個人資產法人化?每月配息給子孫?

讓子孫一口氣繼承大筆資產,容易養出敗兒,且需付出大筆稅金,所以我有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...

Investment success doesn't come from "buying good things",

but rather from "buying things well" 

(投資成功不是因為買到好東西,而是因為「買得好」。) 

~by Howard Marks,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: Uncommon Sense for the Thoughtful Investor

@Ivy

Ivy

名人堂成員

#11樓

"fundhot"
"Ivy"我個人覺得,只生一個可以考慮贈與不動產,生不只一個就最好直接給現金吧(抱歉~總是離題)

是否可能把個人資產法人化?每月配息給子孫?

讓子孫一口氣繼承大筆資產,容易養出敗兒,且需付出大筆稅金,所以我有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...

好專業~資產法人化~如果是節稅利器,可否分享?
另外,我可以再離題一次嗎
老公的表姐夫是醫生,他兒子(大我1歲)讀國中時,班上另一位同學(也是醫生的兒子)遭綁架,綁匪說理由就是[爸爸是醫生]
這可嚇到同為醫生的表姐夫,考慮到綁匪關幾年就放出來的台灣法治,立刻決定舉家遷移
為了兩個孩子,夫妻倆不惜遠渡重洋,到陌生國度,雖然環境優美,法治嚴謹,但總是鄉愁,吃不慣的食物,看不慣的電視節目,不同的語言和習慣,朋友圈仍然是華人,嚴格說起來,只有[像度假]能稍微安慰這對夫妻
他們擁有一棟房產(25年來上漲30倍,從500萬台幣變成500萬澳幣),兒子後來也成為醫師,自己在黃金海岸成家置產
孩子離巢,夫妻繼續過著無憂無慮的日子,三不五時度假或回台灣找親朋好友敘敘
表姊夫的觀念是,給孩子最重要的是教育和環境,悉心照料健康,保護他們,當他們成長後,擁有自理的能力,並不需要父母留給他們什麼
所以,他不留任何資產給小孩,他認為,他已經完全奉獻自己給小孩了
至於金錢,已經成為醫生的孩子,並不需要父母給予

所以...我算了算,如果房子賣不掉,就拿500萬放到年息10%的基金付小孩學費(1~12年級共約500萬)
或者,花2萬歐元到德國註冊公司,完稅3年拿藍卡,到柏林租屋,(小孩讀書不用錢),寒假帶小孩回台過冬
如果只有這兩個選項,不知道會選哪一個
@ANNN

ANNN

註冊會員

#12樓

"fundhot"
"Ivy"我個人覺得,只生一個可以考慮贈與不動產,生不只一個就最好直接給現金吧(抱歉~總是離題)

是否可能把個人資產法人化?每月配息給子孫?

讓子孫一口氣繼承大筆資產,容易養出敗兒,且需付出大筆稅金,所以我有這個異想天開的想法...



銀行信託好像就是做這個,但是要交信託管理費給銀行。
@abccba94

abccba94

註冊會員

#13樓

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5621/3101496

有錢為何要借房貸?向蔡英文、林佳龍學理財
2018-04-23 09:00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/台北報導

根據監察院最新資料,總統蔡英文存款為5218萬3420元,但房屋貸款有893萬4710元;台中市長林佳龍與夫人廖婉如存款有1億2765萬2872元,但有房屋貸款3963萬9086元。

高資產人士明明手上存款很多,足夠輕鬆買房,為什麼還要借房貸、付利息給銀行,其中是不是有什麼厲害的理財心法,小資族要快來跟富人學幾招。

安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服務部會計師林志翔分析,高資產人士明明存款多多卻要借錢買房,可能有四個原因。

原因1:財務槓桿操作 借錢去賺錢

首先,高資產人士多半都對財務槓桿操作很有經驗,不怕借錢去賺錢。目前市場處於低利率環境,房貸利率低加上高資產人士資歷良好,借房貸更可以較低的資金成本取得更多靈活運用的資金部位,可以妥善運用投資,「投資報酬率應該很容易高過不到2%的房貸利率」。

原因2:贈與房地給子女 又想節稅

第二,林志翔說,若想要贈與房地給子女,又想要節省贈與稅,將房地抵押借房貸後再贈與,可以壓低贈與稅。

「遺產及贈與稅法」規定,「贈與附有負擔者,由受贈人負擔部分應自贈與額中扣除。」林志翔指出,房地贈與是以土地公告現值及房屋評定現值來計算贈與總額,通常都低於市價,因此以「贈與附有負擔」的方式,將房地移轉給子女,並由子女承接貸款,貸款可能跟贈與總額差不多或甚至比贈與總額還高,就不用繳贈與稅。

原因3:繼承房子有房貸 遺產稅可扣除

第三,與減輕贈與稅的邏輯相同,繼承的房子如果有房貸,遺產稅計算時可扣除,可以節省遺產稅,甚至免繳遺產稅。

不過,林志翔提醒,房地合一新制上路後,以贈與或遺贈的方式移轉房產給子女,雖可省稅,但也會降低子女未來賣房的持有成本,使獲利變高,墊高稅負,必須通盤思考稅務規畫。

原因4:現金留在手上 投資應急都好

第四,林志翔說,有錢人最不喜歡跟國稅局打交道,當資產有巨大變動時,容易引起稅官注意,「關心」資金來源,因此,有些高資產人士寧願和一般人一樣貸款買房,把現金留在手上投資或應急都好。

「負債也可理財」,一銀財富管理主管表示,高資產客戶大多注重資產傳承規畫,以財富傳承的角度進行個人資產配置,理財首要目的是以保值為優先,其次才是財富增值。小資族也可借鏡學習,作為適度運用財富槓桿,擴大資產規模的參考。
@我是布魯斯

我是布魯斯

名人堂成員

#14樓

關於如何以最少稅賦將財富傳承到下一代,題目很大...大概可以寫上三本書,因為牽涉到民法、保險法、稅法...

我也很懷疑光是版上大大貢獻所知,是否就能盡得全貌,而且是正確的全貌。甚至,搞不好所謂某方面的專家,也只能略知一二。
法律是類似科學的東西,說一是一,但這跟民族性有極大的差距。

以前我的壽險業務員說保費遲繳超過兩個月會停效,但實際上是60天,尤其碰到七八月,這種"差不多"的說法就GG了。

我們都知道稅有分國稅(如所得稅、遺贈稅)與地方稅(如牌照稅),分別由國稅局及地方稅務局處稽徵。那麼燃料稅算哪一種?答案是:以上皆非。燃料稅不是稅,是"燃料使用費"的誤稱,由公路局(監理所站)負責。

同樣是林嘉焜先生的文章,談論連戰趕在遺贈稅率調漲之前將豪宅過戶給小孩
https://news.cnyes.com/news/id/3947783

他的意思用比較通俗的說法是:若地底的能量以小型地震的方式釋放,就不會造成大地震。以遺贈方式為之,固然可以在過戶當下繳比較少的稅,但免徵的土增稅、房地合一稅均在不斷累積當中。等到日後要處理時,就要繳上一大筆遠高於遺贈稅的稅金。反之,若將金錢贈與小孩,再由小孩買入父母的房子,先處理的一次土增稅、房地合一稅,日後要出售時整體稅金是比較省的。

但若豪宅不處理呢?一般認定鋼筋混凝土的建物可用50年(至少銀行在核貸時是如此認定),住個兩代,也差不多就等都更了。另外,時間是有價值的(在資本市場尤其明顯),所謂日後繳上一大筆,雖然金額看似嚇人,但加計通膨,是否真的不划算?

被繼承人過世前兩年內之贈與須計入遺產。但除此之外,繼承人中有因結婚、分居、營業而在繼承開始之前自被繼承人受有財產贈與者,應將該贈與價額加入繼承開始前被繼承人所有之財產中,為應繼財產。但被繼承人於贈與時有反對之意思表示者,不在此限。

以被繼承人為被保險人的人身壽險理賠不計入遺產,是需繳交遺產稅者最直接的繳稅來源,因為不用等財政部核定。但未指定保險受益人者須計入遺產(據說寫個"依民法"都有效,雖然沒寫還是會照民法走)。但若被繼承人生病後才大額帶病投保壽險,會被認為是逃稅,會被追討。我們偶爾還會看到無良檢察官、法官被起訴判刑,但稅官們在稅務的行政訴訟卻少有敗者。想像中會不會有那種特別給巨賈看病的醫療院所,不但不用健保,甚至連任何醫療紀錄都被機密保存、適時銷毀?

要幫小孩買保險,不要以自己當要保人,小孩當受益人,因為保單價值屬要保人財產,這樣沒有節稅效果。
https://www.mirrormedia.mg/story/20171206fin004/

有個刑警離婚,兩個女兒跟媽媽,之後與他幾乎不往來,所以他預立遺囑把所有財產留給姊姊及外甥。這雖然違背民法特留分之規定(張榮發的遺囑也是),但頂多就是女兒提起特留分之訴。但後來女兒的律師四兩撥千金,提起遺囑無效之訴,把所有遺產全部拿回來。何以致之?因為老刑警的遺囑全篇以電腦繕打,只在最後親簽,不符合任何一種民法所規定之形式(他應該是想採自書遺囑),故遺囑無效,既然遺囑無效,當然由第一順位繼承人(直系血親卑親屬)全拿。

有人也常弄不清楚在遺產分配中配偶的戲分:"浮動的"第一順位繼承人。至於被繼承人配偶之剩餘財產差額請求權也不是一體適用,因為那是基於早期法律認為夫妻一體、你儂我儂、不分彼此(故夫妻間贈與免稅)的觀念,現在夫妻財產制已有新規定,自是隨之異動。但特定財產不納入分配仍然維持,例如繼承而來的財產,因為不管有沒結婚,結婚對象是誰,你是因與被繼承人的關係而取得財產(遺產)的,與結婚無涉。

總之,這其中眉眉角角太多了,真的非三言兩語可盡述之。
總經太難懂,但可不可能 "看著線圖走勢,心中有感,再理性決策"?你賺的一塊錢不是你的一塊錢,你存下的一塊錢才是;但存下來的那一塊錢要以何種形式存在?
@Ivy

Ivy

名人堂成員

#15樓

樓上這篇我要特別收錄。推薦+100
看強網的文章好像在拆禮物喔,呵呵

許多事情都不是我們所見、所聞、所聽的簡單

另外再分享一個投資與配置的方法與概念

有次我通知一個扶輪社長
她持有的60萬台幣分紅保單已繳6年期滿
碰巧(幸福人壽)將進行清算及後續,可以繼續持有,相關權益不受影響,也可以「連本帶利贖回」。
她決定贖回。經過討論,進行這樣的配置:
A,60萬重新以年繳10萬共6年,換成另一家分紅保單
B,將台幣100萬定存投入新興債,年配8%,
本息目標年報酬率10%即10萬,當作A保單的年繳保費
當B基金本息累計報酬共60萬即贖回,A保單相當於B基金送的

同時還有C
將平常的定存利息做槓桿,反正利息放著不會生小孩
每月投入1萬台幣到後收型投資保單
保險費用每月約300,可得750萬保障,9成以上資金進入投資區
也就是說,拿每月一萬利息投入基金,同時獲得750萬價值的保單
不用花750個月就立刻有免稅資產保障
閉鎖6年,就當作是6年存72萬得750萬保障
6年後可無條件將帳戶價值取回,保障停止,或者繼續醬玩也可以

經過以上資產微調
她的分紅保單是基金贈送的
她的存款利息1萬立刻得750萬保障,重點是再投資,利滾利的概念

當基金報酬率提早達到時
社長很滿意
@Vivihappy

Vivihappy

註冊會員

#16樓

真的,如同IVY大大所說,就像拆禮物般
當心中有疑問,版上的大大們都不吝嗇,不藏私的給予指導
謝謝您們,我敬愛的大大們
一樓
最新
TOP
END

本站聲明

本站所有文章及數據為發表人之經驗分享,僅供參考,絕非保證賺錢,請勿以本站資訊作為投資依據。若參考本站數據進行投資決策,交易前請務必先諮詢專業金融機構,以免錯誤解讀。 投資一定有風險,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獲利,不要有過去績效等於未來報酬之錯誤認知。本站當盡力提供正確資訊,若有錯漏或疏忽,恕不負任何法律責任。 「強基金100」及「強配息100」的基金推薦依據,為比較上述時間內績效總報酬或配息相對優異的基金。推薦依據係比較數 據而來,僅供參考,不構成基金申購建議,申購前請先諮詢專業金融機構。

©2024 fundhot. All rights reserved. 法律顧問: 瀛睿律師事務所 簡榮宗律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