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enten1218 寫:
歲白手起家,還要奉養父母,然後要在40歲左右累積三四千萬資產,只有兩種可能,第一是高薪的專業人士,第二靠投資,然而我不認為現在有任何投資工具能達成,版主應該是有搭上房市的大多頭狠賺一筆,所以大部分資產是靠房產滾出來的,過去這20年來出現幾次財富重分配的時機,sars造就的房產多頭以及金融好嘯造就的股市債市大多頭,然而目前處在微利時代,資產價格水漲船高,房租收益才2-3%(大大的15%是用當初投入本金算出來的),股票債券普遍值利率有5%就不錯了(連中華電都一百多塊,以前才八九十),有沒有可能再來一次金融市場崩盤財富再重分配一次?我覺得很難,所以現代的年輕人應該很難複製大大的成功模式,想靠投資每年5%成長到三四千萬太難了
分享一下自己努力的過程: 我的確是某領域的專業人士,但在30歲以前,不算高薪,也沒有被動收入,省吃儉用,從0元開始存,差不多28~29歲存到100萬。等到工作所得慢慢爆發,大概是30歲以後,每年收入從100多萬開始增加到200~300多萬,36~41歲以後工作收入增加到每年200~400萬,扣除每年的必要生活支出等等,每年還是可以存不少。從2009開始買第一間收租房以後,開始每年買一間房(2009~2012),只要存款有存到300~400萬以上就開始看屋,找租金可以cover房貸的房子,貸款買,用收租繳房貸。2013之後小孩陸續出生,到了2014又買一間小套房,發現套在高點,所以後來就不再買了,2017才開始買基金研究。2018脫手一間房子,有獲利,其他房還是留著收租和自住,留著收租是因為還是喜歡每月收租現金流的感覺,如果想賺房價差價,用增貸就可以實現。2009~2012這段買的房子基本上都有增值,2014買的目前算是小賠﹐不過目前自用所以還好,繼續持有不賣就沒差。
後來才發現原來有"月配息基金"這樣的東西,發現以前這樣買房實在有點心臟太大顆,貸款也有點多,其實沒必要這樣,假設從2009買"全球型股票基金"可能也不會賺比較少。不過還好幹這些事,都是在30幾歲的時候,生小孩後就不太敢再繼續貸款槓桿買房了。目前收租是越來越穩定,因為人口還是慢慢往雙北集中,雙北的租金其實一直在提高,年輕人還是往雙北擠的傾向居多。
目前總資產的確是靠"房產收租+工作所得"累積的沒錯,希望"基金"未來十年可以幫我賺更多錢。還好2017到現在2018這段時間,投資基金還是有賺錢。
被動收入(收租+基金)+主動收入(工作所得),才是我覺得完美的狀態。
房租收入拿去繳房貸,等於把房租獲利強迫鎖住。獲利鎖住有壞處也有好處,好處是房貸不斷自動減少,房屋慢慢變成清償貸款,房屋又增值。另外的現金買基金製造月配息,還是有現金可以隨時動用。1/2房租獲利鎖住(無法動用)+1/2基金月配息(可以動用),如果黑天鵝來,還有房產收租的子彈可以用,源源不絕。收租房產其實比較像15%的債券基金,淨值和月配息都算很穩定,不受黑天鵝影響。雖然偶而也有大維修和空租期,可是整體來說還是很穩定。如果持續有工作收入就更完美了,雖然不是被動收入,但是如果真的閒閒在家沒事,有時也是很無聊的,一直盯盤也不見得有助於績效,還是有主動收入工作保證收益比較實在,因為有工作收入還是有助於總資產的增加。最重要的是要身體健康,長命百歲。
個人喜歡看一些理財書籍,有的人專攻基金或股票,例如施昇輝、陳重銘,有的人專攻房地產包租公,例如王派宏、顏福榮,都幾乎玩到出神入化,我是希望可以努力結合兩者優點。多學習,準沒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