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「強基金100」改版,把「美元」及「美元避險」級別,做了直接的對照。
「美元」及「美元避險」(或稱「美元對沖」,我比較喜歡這個翻譯,較接近原意)的選擇,一直是投資上的難題,但又很重要,因為選錯級別,一年的差距可能到兩位數。
以下圖8/25的霸菱德國增長基金為例,同一檔基金的「美元」跟「美元避險」級別,今年以來的績效可以差距12%(26.81% VS 14.63%)。
附加檔案:
德國基金績效 美元VS美元避險 20180825.PNG
不知該選「美元」還是「美元避險」的情況,經常發生在歐洲基金或日本基金,因為這兩個股市是以原幣投資(歐元或日圓),但因為持有美元的投資人較多,以美元為「基金計價幣別」的基金,就成了主流。
這樣一來,缺點就是如果
作為基金計價幣別的美元漲了,用歐元或日圓計價的股票價值,換算成變強的美元,就會換得比較少,績效就會變差。
也因此,催生了「美元避險」級別,透過避險讓美元跟著原幣(歐元或日元)匯率,
投資人即使用美元去買歐洲或日本基金,也能在最終換算成美元時,讓績效跟著原幣,不受美元轉強的影響。
但缺點就是,
如果相反的,作為基金計價幣別的美元跌了,歐元或日圓計價的股票價值,原本可以換到更多美元,但因為避掉了這段匯率,也就沒有這層好處了。
看到這裡,知道該怎麼選了吧?
我都用「基金的計價幣別」來記(例如美元級別、美元避險級別),而非「股市的計價幣別」(例如德國股票為歐元計價)。口訣很簡單,就是「
預期誰弱就買誰」。
例如:你想買一檔德國基金,如果你預期......
1. 預期未來美元會轉弱,就買德國基金的「美元」級別。
2. 預期未來歐元會轉弱,就買德國基金的「美元避險」級別(貼著歐元,就當歐元看吧)。PS. 同樣的道理也可應用在所有股票基金的「歐元」級別、「日圓」級別,如果你預期歐元會轉弱,就買「歐元」級別;預期日幣會轉弱,就買「日圓」級別。我們再以上表的霸菱德國增長基金為例,今年以來(2017)歐元對美元大漲12.82%,如果在2017年初,你預期歐元會比美元強,也就是預期美元比較弱,所以該買的是「美元」級別。
而今年以來到8/25,霸菱德國增長基金的「美元」級別,也因為美元較弱的關係,歐元計價的德國股票可以換到更多美元,所以績效變好了,硬是比「美元避險」(等於歐元)級別多了12%的績效,就是這個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