會說是爬錯文,是因為很多文章的作者一旦有預設立場,就會有偏見、或偏執,而無法有客觀的看法,也會誤導了讀者。
先談第二點 … 費用。
談手續費之前,先說內扣費用。之所以要先談內扣費用,是因為有些文章會提到,所以要先澄清。ETF雖是被動式基金,但還是有基金經理人,還是有一些有的沒的內扣費用,只是比起主動型基金少 (我也不確定為何還要有內扣費用,但MSCI是一家很賺錢的公司,負責編篡指數,若有任何ETF要引用MSCI的指數,就得一直付錢給MSCI,這算是ETF的成本之一)... 總之,不管是ETF或是主動型基金,內扣費用是一個投資人完全使不上力的東西,因為你根本不可能跟基金公司要回來。然後你看到的只會有一種價格,不管你透過哪一種通路買賣,都是一樣的價格,要比較績效也就直接拿對外揭露的價格來比,跟內扣費用完全無關。
再談手續費。ETF在股票市場的交易成本通常比股票低。但如果你提到的是0.5% (其實強烈懷疑FF大是不是打錯了,因為共同基金常被碎念的是”內扣費用”,而不是手續費…),現在很多基金通路頂多0.6%,優惠期間還砍到零、搞不好還外帶送你紅利點數給你以後用 (相當於刷卡繳稅,銀行不但沒辦法跟國稅局拿半毛錢,銀行還額外送你點數,這非常少有,不是銀行做功德,通常是為了衝市佔,這樣應該不錯吧!)。你會覺得手續費貴是因為你在銀行買基金,算是第二貴的,第一貴的可能還是保險公司的投資型保單,不太確定在證券公司買貴不貴,但基金平台(超市)跟投信投顧肯定便宜。
再談第一點 … 績效。
先說,有些ETF是主動型,這我也是最近才知道。另外,ETF雖然是在股票市場交易,算是封閉式基金,但其實並不像股票是絕對封閉。因為在台灣的外資有時為了不想參加權值股的除權息,又不想賣股,會在除權息旺季期間,將0050的成分股湊一湊,拿去跟元大換ETF,等除權息旺季過了,再跟元大換回來(0050也會除息,但好像是在5月、11月跟一般公司沒湊在一起)。我看VTI在鉅亨網的基本資料註明是開放型ETF,不知道是否也是類似的道理。
讓我們聚焦在指數型ETF好了。推廣指數型ETF最力者首推綠角。他的立論基礎是:長時間下來通常不會有任何一家公司的股票會超過平均值 (即指數ETF,先不論平均值是所謂算術平均、加權平均、中位數或...,就是一個一般般的水準)。
這句話也對也不對。
對的是:話說道瓊指數成分股在奇異被踢出去後,已經跟最早成立時都不一樣了,算是”富不過三代”吧!亦即,台積電成立31年,再強10年不過份,但廿卅年後呢?沒人敢拍胸脯保證。
不對的是:一個有著25人的班級,通常考前幾名的不會突然跌到後半段,就算有,也是偶爾一次,很快會回到原有水準。0050最近10年的績效若不是有台積電撐著,應該只剩下六、七成的價值吧!那麼若這10年都持有台積電,怎會差過0050呢?
所以結論是:單就績效而言,ETF也就是一般般,但可超長期維持著中等表現,而主動型基金經理人(不管中途是否換人)選股功力可能優於大盤指數,也有可能比較差,沒有絕對的道理,但很難超長期維持在前段班。
指數型ETF就是以較低成本營運,有著貼近大盤的績效表現。若是打算買入後就昏睡卅年,或直接忘記有這麼一回事,等要回蘇州賣鴨蛋時,才猛然想起有這麼一筆,那麼買全球型股票、債券ETF是對的。因為不管個別企業怎麼輪動,ETF就會挑最大(權值最大,但權值決定於指數編篡方式)。例如往後卅年間,台積電倒了,那也沒關係,因為0050就是挑台股市場權值最大的前50家企業就對了,有公司被剔除、就會有新的公司補進來。
話說自己本想開美國證券戶 (Firstrade今年推免手續費),去買巴爺爺或ETF,卻發現有些台幣基金的績效不輸這些標的。剛好又在通訊軟體的推播看到一篇理財文章,順著看下去,看到了一篇綠角的文章。就取其中一個標的跟其他候選者比較,如下表。
http://greenhornfinancefootnote.blogspo ... dence.html先說鉅亨網可顯示的最大區間,但太早以前的數字可能不那麼準確,因為我是用HTML5看線圖的,如”*”所註明。但應該不會差很多,因為我很努力地檢查了幾遍。
主要先看從15年前到金融海嘯前的漲幅、再看海嘯期間的最大跌幅、接著看海嘯低點起漲到2018最高點的漲幅、最後看2018最高點直到最近下跌的跌幅及2018最低點到目前又反彈了多少,其中的重點是海嘯低點起漲到2018年高點,因為我們可以設想為在一次大跌後,再起漲的數年(ex.9~10年)間,這些標的可視為成長性資產,因為它們並不像個股會有大幅的波動(即使波克夏也是,算是控股公司的性質),在線圖上通常是左下到右上的走勢。
比較特別的是復華數位經濟跟安聯台灣科技這兩支共同基金,特別多了去魚尾跟去頭尾兩列,例如:復華數位經濟的”去魚尾”指的是在65元的時候賣掉,因為那時淨值跌破季線,再去魚頭是指平均買入成本在12元,淨值漲破季線時,而不是神才能全額買到的最低淨值10.47元。從海嘯過後到今年高點的最大年化報酬率可看到,這兩支台幣科技基金都勝過巴爺爺的波克夏、綠角文章中提到2016年被雜誌推崇的美林/貝萊德歐洲特別時機基金、及廣為ETF信徒買入的VTI,即使去掉魚頭、魚尾,光魚身就比其他三條魚全長還大。
附加檔案:
成長型資產選項.jpg